5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第十二期“初心”党建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陈少武主持,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马其南、副院长陈吉庆、各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十多人相约云端,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读书会的荐书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教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刘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达教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一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
刘娜从作者简介、推荐理由、主要内容和学习体会等四个方面进行分享,并特意剪辑了一段微视频,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陈先达教授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陈先达教授在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般哲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这本书应当读、也值得读,因为这本书具有三大特色:一是问题导向;二是善于亮剑;三是说理透彻。书中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做了很好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信仰,是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信仰;宗教信仰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信仰,我“信”因而我信仰。宗教信仰不追问“为什么可信”,而是“信”;科学学说不是问“信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可信”。马克思主义是治河换水,治水救鱼,只有水好,鱼才能成活;宗教是救鱼的,水有没有污染是否适合养鱼,这不是宗教的任务。宗教有它特有的社会功能,我们重视宗教对人心教化的良性作用,但社会不可能通过逐个改造人心而得到根本改造,只有变革社会,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人才真正有安身立命之处。
读书会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李德强主要侧重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进行点评和交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于青华则主要侧重从马克思基本原理具有时代价值、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进行点评和分享;2020级硕士研究生栾宝英、2021级硕士研究生黄素文两位同学也做了精彩的反馈与分享。
刘娜最后强调我们要向陈先达老先生学习,把经典视为富矿,不断挖掘蕴藏其中的原理宝石;把经典当做参天大树,不断采撷其树上的原理智慧之果。换言之,要真正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为读而读,重要的是着重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