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创新团队启动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主办,中医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江西中医药大学刘红宁,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建生,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韩晶岩,南京中医药大学麻彤辉、段大跃、叶玲玉,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李素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中国医科大学王占友,浙江中医药大学朱爱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梁倩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许海玉;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鸫祥,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综合处处长徐振东;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吕晓东、党委副书记刘继东、副校长戴旭、副校长任路,辽宁中医药大学郑洪新、战丽彬、赵相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明雪出席了本次会议。

吕晓东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辽宁中医药大学取得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成果和辽宁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建设情况。同时对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以及中医药界专家同仁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一步锚定方向、强化优势、突出创新,努力在中医药重点领域产出丰硕成果,发挥出学术引领作用。

杨鸫祥对辽宁省中医“五脏系统”调控生命活动科学原理及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要锚定目标任务,以人才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着力加大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力度,深度凝练特色成果,不断提升我省中医药服务能力、质量和水平。

王琦在讲话中表示,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在国家的规划和发展中也突出了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旨在通过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他希望辽宁中医药大学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锚定发展方向,拓展交流合作,彰显科研优势特色,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深化临床基础转化研究,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促进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不断走向现代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会议由戴旭主持。

会上,王琦与吕晓东共同为创新团队揭牌。

吕晓东为王琦颁发创新团队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

吕晓东为刘红宁颁发创新团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聘书。

吕晓东为王琦颁发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脑合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


吕晓东为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脑合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辽宁省中医“五脏系统”调控生命活动科学原理及创新研究团队学术委员会委员刘红宁、李建生、王平、高月、麻彤辉、韩晶岩、李素云、商洪才、王占友、段大跃、朱爱松、梁倩倩、许海玉、郑洪新、张明雪、战丽彬、赵相轩颁发聘书。

在随后的圆桌会议上,创新团队负责人、重点实验室主任战丽彬作了中医“五脏系统”调控生命活动科学原理及创新研究团队建设规划报告,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作报告。

圆桌会议由任路主持。
学术委员会专家听取了战丽彬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内容丰富,深度和广度快速提升。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琦,学术委员会专家刘红宁、李建生、高月、麻彤辉、韩晶岩、商洪才、段大跃等分别就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基础与应用研究、平台开放与建设、团队人才培养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学校要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注重平台联合,瞄准顶尖技术、加强资源整合,完善自身运行管理机制、做好面向全校乃至全社会的开放服务。同时要聚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范式,全力服务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基础研究、临床及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一体化,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会议结束后,与会专家来到辽宁中医药大学实地参观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脑合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起点,新征程。此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我校“学科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助推我校人才队伍发展建设。学校将持续面向国家战略实施和辽宁发展需求,育人才、强科研、出成果,努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中医药强省战略及辽宁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