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发展,推进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传承创新,提高中医理论学术水平,由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承办、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中医“五脏系统”调控生命活动—科学原理及创新研究团队协办的“2024年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科学内涵阐释及临床应用培训班”于2024年10月18日-20日在辽宁省政协会馆召开。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戴旭、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郑洪新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战丽彬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二级研究员)鞠大宏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马淑然教授、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隋华教授出席本次年会,同时本次会议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医学者、临床医生、研究人员100余名委员代表参加。战丽彬教授致开幕词。
戴旭在讲话中强调了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药学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对专委会在推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科的根基,对于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在提升学术水平、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后,战丽彬分别从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上一年度进行了工作总结。
本次年会特别邀请了多位知名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相关专家进行主题报告。专家们围绕“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科学内涵阐释及临床应用”进行了高质量的学术报告。鞠大宏以《益肾蠲痹丸对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探讨》为题,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益肾蠲痹丸治疗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从肾论治骨相关疾病的现代科学内涵。马淑然以《论中医系统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行之路》为题,提出了系统中医学的概念、根源、基础,突出了系统中医学是中医现代研究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性,发人深思。郑洪新以《中医“未病”与“治未病”科学理论与应用》为题,立足宏观解读国家对于中医药相关研究的方向把控,突出“未病”思想的重要性。战丽彬以《阴虚证及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为题,分别从中医证候基础研究概况、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阴虚证及相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及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存在问题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内涵丰富。
青年学术论坛亦精彩纷呈。杨芳以《基于“脾肾相关”理论从SDF-1/CXCR4信号通路探讨骨痿“骨肉不相亲”的病机及防治研究》为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脾肾相关”理论入手进行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相关实验研究汇报。隋华以《“开心散”调节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神经炎症机制研究》为题,基于肠脑间相关性,阐明了开心散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防治阿尔茨海默症的内在机理。臧凝子以《肺络证治体系指导下中医药分期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效应机制与应用研究》为题,从络病理论入手进行了肺络病证治理论体系的构建,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分别进行了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同时对其团队已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及相关奖项进行了展示,为新时代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王莹以《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的策略分析》为题,进行了科研课题写作流程的相关建设性指导,同时介绍了其所在的中医药创新工程中心的相关实验条件及实验现况,鼓励同学们投身科研,勤于实践。
最后,战丽彬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年会和培训班的举办,进一步增强全省中医基础理论工作者的凝聚力,为更多的青年人才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提高青年人才的学术思维、扩宽青年人才的学术视野,为推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也将继续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推广,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