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6月30日,旅美校友李永明博士访问母校。
6月30日上午,党委书记吕晓东与李永明进行了会谈。吕晓东首先对李永明博士的访问表示欢迎,对李永明博士在中西医领域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赞赏,对海外校友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表示感谢。李永明对母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向母校提出在学校主要刊物上开设海外专栏、恢复海外校友奖学金、推进针灸特色研究合作项目、打造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建议。副校长刘继东、副校长戴旭,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刘景峰、学科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任路、党政办公室主任袁佺、编辑部主任李立参加了会谈。

(会谈合影)
访问期间,李永明还参加了学校毕业典礼并作为校友代表致辞、在学术报告厅进行题为“经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科学依据”的学术讲座,在针灸推拿学院进行题为“宋氏肥大细胞理论跨世纪的两个23年(1977-2000-2023)寻找针灸的靶点:为什么是肥大细胞”的学术讲座并与相关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并在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刘景峰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图书馆、中医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附属医院及康复中心。

(李永明参加学校毕业典礼并作为校友代表致辞)

(李永明在学术报告厅进行题为“经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科学依据”的学术讲座)

李永明在针灸推拿学院进行题为“宋氏肥大细胞理论跨世纪的两个23年(1977-2000-2023)寻找针灸的靶点:为什么是肥大细胞”的学术讲座

(李永明参观附属医院门诊综合楼和康复中心)
在辽宁中医五十年校庆的讲话
李永明(2008年9月26日下午 辽宁大剧院)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老师、同学及领导们:
我叫李永明,是辽宁中医七七级学生。今天,我从大西洋彼岸美国特意赶到这里,十分荣幸地代表辽宁中医的历届校友们,在这里真诚地祝贺我们的母校建校五十周年。
直到今天早上我才做出决定,放弃原来为我准备的讲稿,在这里对大家讲几句心里话。(掌声)
我现在的感觉,如同我们这一代人都很熟悉的诗句所描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是红色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的名句。
同很多校友一样,我在辽宁中医的校园度过了五年,也就是大约1800天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入校前,我们如同一张张白纸,毕业后我们满载中西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让我们受益终身。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当时还不那么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得到了中西医前辈和各学科老师的亲切教诲,结识了经过文革后第一次高考选拔出来的,蓄积了十年的各地精英。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很多七七级的同学都是“偶然”被分配到辽宁中医学院,但入学后,稍作调整,他们就投入了中西医知识的海洋,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三十过去了,七七级的毕业生无论是在沈阳、辽宁、中国各地,还是在海外,很多都成为了行业的骨干,中医药界的精英。他们绝大多数人,对于当年在辽宁中医度过的时光,无恨无悔,对于辽宁中医毕业生的称号,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七七及同学的经历和感受代表了辽宁中医的历届校友。
1. 首先,我想对老师和前辈说几句话:
我十分感谢老师们多年的培养。(向会场听众和主席台鞠躬)
在众多老师中,我不得不挂一漏万地提到三位老师。
第一位是教我们生物化学的周梦圣老师。记得他在第一次实验课上,用了将近一堂课时间讲解什么是“对照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直到几周前我参加美国卫生研究院专家评审会时还在使用。后来我们发现,当时因为辽宁中医的条件太差,定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都没有到,没法做实验,周老师只好口述讲课代替实验。
第二位是刘忠德院长。他着实远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学校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创立外语教学班。我虽然不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我的很多同学都大受其益。突出的外语成绩,使辽宁中医的学生和教师脱颖而出,有机会赴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留学深造,成绩斐然。
第三位是我的导师李玉奇老中医。李老不但是一代中医大师,还是优秀管理者,开明中医师,对我教诲很深。他力主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提出“以痈论治”治疗胃炎的理论和方法,其研究成果可以同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成就媲美。(掌声)
2. 对在校学生说几句话:
我希望你们将中医大学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我的导师,国际知名皮肤病理专家阿克曼教授曾经将一句中国名言写在他的著作扉页,告诫他的学生。现在,我将此言“返销”给你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习中医是非常艰苦的事业,希望你们一定要安下心来,认真地做学问,懂得滴水穿石,集腋成裘的道理。在校期间,要打下坚实基础,博采众长,身在中国,放眼世界。
请大家不要轻视辽宁中医学院毕业证书的作用。我可以用我个人的求学经历说明辽宁中医毕业证的含金量。我就是用茹古香院长盖章的红色辽宁中医毕业证,获得了如下资格:辽宁中医附属医院医师、辽宁中医硕士研究生、美国伊州大学生理学硕士、伊利诺斯大学分子免疫学博士、针灸师、中草药师、执照西医师、北岸大学医院病理医师、哥伦比亚大学皮肤病理专科医师等学历和专业资格。我做到了,你们也可以做到,而且会做的更好。
人无贵贱之分,大学虽有不同的排名和知名度,但不应成为限制你们的因素。在我的同学和同事中,有很多毕业于清华、北大、协和、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但我并没有觉得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成功需要努力和机遇,但努力更重要。
3. 为校友说几句话:
校友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忘记母校。比如,海外校友在纽约成立了“辽宁中医校友基金会”,每年出资奖励辽宁中医优秀学生,在学校的支持下,已经运行了六年。
我们希望学校应该尽量发挥校友的作用,学习西方名校的经验。要关心所有的校友,不单包括那些“成功”和“出名”的校友,还应关心那些需要帮助,有一定困难的校友。不单联系五年制和研究生校友,还要联系三年、二年、一年和在学校短期学习过的校友。利用辽宁中医的资源,帮助他们成长、成功、成名。
我们希望学校建立固定的校友机构和有效的机制,联系校友,发挥他们的作用。
4. 对现任领导说几句话:
按照国际办学经验,我认为办好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重点,第一是学术,第二是学术,第三还是学术。希望领导注重培养人才,提供人才发展的环境,给与学者成长的自由,吸引海外人才回归。
还希望学校各级领导都做一件令人难忘的事,像刘忠德院长一样,做一件使人不能忘却的事。
学校已经很大,很美,但还可以办的更好,更精。如同中国人所说,“十年种树,百年育人”,照此,辽宁中医还仅仅是半途而已。
最后,我代表辽宁中医所有校友祝愿辽宁中医药大学成为:“名医的摇篮,中医药专业人才成长的圣地”。
(根据讲话提纲和记忆整理)
避免重蹈覆辙,实现“但求最强”
李永明 2018-10-12/13 沈阳
在我们共同欢庆辽宁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之日,在我们忠心地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和祝贺母校在教书、育人、临床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之时,我想讲几点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母校的未来发展更上一层楼。
辽宁中医的建校目标是“不求最大,但求最强”。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仍然在努力实现之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辽宁中医曾在很多领域有过成为“最强”的机遇,但却遗憾地失之交臂。
下面我介绍几个熟悉的事件,因为我认为这些事对辽宁中医很重要。即使不是辽宁中医的人,也应该知道辽中医的这些重要贡献。
过去几十年里,在与中医相关的科学领域里,我认为至少有4个世界级或诺奖级的创新成果,我们辽宁中医与其中3个密切相关。
1. 青蒿素的发现
从中草药中发现青蒿素的成果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屠呦呦等科学家和多个研究机构的努力结果,这件事同辽宁中医无关并不奇怪,因为北方没有疟疾。
2. 砒霜治疗白血病
发现䂣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特效,是世界级的中国原创成果,接近诺奖水准。其中第一发明人,哈医大的张亭栋医生早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西学中班。早在上世纪50年代,辽宁省朝阳等地方医院就有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报道。我本人于20年前曾在美国研究砒霜抗癌机理,发现分子靶点(发表在Cancer Research杂志)。我还曾发表过多篇砒霜抗癌的综述与述评,于2018年在《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是谁发现了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长文,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微信版在十几个小时内读者达到10万+。砒霜治疗白血病被称为中医以毒攻毒的经典成果,有关发明人和团队获得过数个国际和国内大奖。此项目出了三位中国院士及多位高级科技领导人。目前看辽宁中医似乎无人对这个研究有兴趣,这些获奖成果与辽宁中医也没有任何关系。
3.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发现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炎的澳大利亚学者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我曾在诺奖公布当天在《中国中医药报》发文,题为“中医治疗胃炎与诺贝尔奖”,介绍了辽宁中医李玉奇教授(之后评为国医大师) 在1980年代就明确提出胃炎“以痈论治”学说,李老的“理法方药”及临床疗效都指向细菌感染,若坚持继续深入研究很可能获得“颠覆性”成果,乃至诺奖。1980年代初,我也是李玉奇胃炎研究组成员,对此负有责任。2004年我曾建议辽宁中医为李玉奇教授的成果申报中国国家科学奖,并立项深入研究。2006年美国健康研究院(NIH)召开首次“中医肿瘤大会”,我曾推荐李玉奇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研究项目参会,被选入了大会报告,但辽宁中医专家因故未能成行。同时参会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团队,从那时起开始同美国NIH合作至今。到目前为止,在这一领域里,辽宁中医没有得国际或国内的重大奖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
4. 肥大细胞与经穴研究
1977年,辽宁中医宋继美教授首先提出“肥大细胞与经穴相关理论”,并直接领导了早期的研究。40年来,国内外有百余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基本上证实了宋继美老师的“假说”。 “肥大细胞与经穴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针刺机理研究的热点,奇怪的是很多后续相关论文都没有提及宋继美的原创工作,似乎遗忘了辽宁中医的贡献。因此,我于2016年在《中国针灸》发文,正式提出“宋氏理论”,并指出这将是在针灸领域里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基础科学理论。很多证据表明,肥大细胞研究已经成为针灸机理研究的前沿。比如,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朱兵提出的“穴位敏化”学说中,在973首席科学家、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梁繁荣教授提出的“穴位是活的”观点中,在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丁光宏教授领导的针灸机理研团队发表的几十篇中英文论文中,“肥大细胞”都被视为针刺反应或生物模型的核心。2018年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涣淦教授组织召开了“纪念针灸肥大细胞研究40年讨论会”,会上我重点介绍了辽宁中医宋继美老师的原创贡献,以及我在美国对大量人体皮肤病理活检的研究发现,引起针灸研究界的强烈反响。遗憾的是,辽宁中医早已退出了肥大细胞研究领域,失去了领先地位,最近的一篇论文是马铁明教授等于2000年发表的动物研究。
回顾几十年来我们辽宁中医的科研创新历程,最悲伤的不是“失之交臂”,而是失去了还不知道。如果我们以史为鉴,从现在做起,争取不错过下一个交臂战,就会有机会摘取医学科学研究中的“明珠”,早日在某些领域实现“但求最強”的建校目标。
我在此讲述这些令人遗憾的事件,并不是批评或指责,是希望大家痛定思痛,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抓住每一个出重大成果的机遇,真正实现辽宁中医在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最强”。
在座的校长、书记、教授及每一位海内外辽宁中医人都肩负重任,我同每一位海内外的校友一样,殷切地希望辽宁中医的未来更美好。
注:以上为作者于2018年10月12-13日在沈阳,参加辽宁中医药大学为60年校庆举办的“精准医学研论会”和学校举办的“校友座谈会”,会上的口头发言摘要,根据记忆整理,题目为后加,内容有修改。感谢原源编辑的修改和建议。
(李永明 2018年10月15日于美国NJ)
【李永明:中医人的骄傲、责任、困惑及期待】
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毕业典礼
亲爱的同学和老师们,尊敬的领导,女士们、先生们:
(我叫李永明,来自美国,曾经是辽宁中医学院医疗系七七级的学生。)我十分荣幸地代表辽宁中医海内外校友,对你们在百年不遇的大疫期间,励精图治、破茧而出、完成学业,成为新一代的“中医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毕业之际,也是“安身立命”之始。请允许我,以在海内外工作四十余年的经历告诉你们,成为一位“中医人”意味着什么?
首先,中医人的骄傲
中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医学之一,同时又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传统医学,没有之一。
毕业于中医药大学等于含着金汤勺出生,拥有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成为财富的所有人。但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经过近现代的积累,目前的中医学科和专业,行业及医院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针灸疗法已经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人类健康服务系统一部分。
历史证明,中华强,则中医强。当下的中国正是如此,经济腾飞、中等收入群体壮大、预期寿命增加、健康养老需求迫切、尤其是国家层面的重示,都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利好契机。
其次,中医人的责任
从今天起,你们要担当起中医药发展的大任,不论将来在什么岗位上,“屁股要坐在中医的板凳上”,承传中医的精华,这是老一辈中医对你们的期待。
辽宁中医的李玉奇国医大师,曾经在这里首先提出胃炎“认痈论治“的理论,其成果可与诺贝尔奖媲美;茹古香院长也曾在这里不厌其烦地推荐宋继美老师的肥大细胞与经穴相关的发现,如今“宋氏理论”已经成为第一个以华人命名的针灸理论,宋老师今年被“美国针灸杂志”选为女性针灸人物;鲜为人知的是,辽宁中医还是延安红色针灸的承传地,任作田先生的针灸术还有待你们来继承。
如何推动中医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中医现代化,为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式的服务,任重道远,同志仍须努力。
希望你们怀着敬畏之心继承先贤留下的医术,感激授业解惑的老师和养育你们的父母,以所学之长救死扶伤,回馈社会。
还有,中医人的困惑
学习中医的困惑是入门之时就可以感受到的,社会上对中医的“质疑”从未间断过,就连鲁迅先生也曾表达过对中医的偏见。
经络有科学依据吗?针灸是安慰剂吗?有毒中药为什么用来治病?面对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及你们有责任用科学的证据来“说明白,讲清楚”。
科学界的质疑,西方医学的竞争与排斥,资本与市场掠夺和诱惑,环境及资源限制和匮乏,
横空出世的AI,以及随时可能再次到来瘟疫,都可能是新中医人未来面对的困惑。但我希望你们能把这些困惑和难题当成挑战的动力,在解惑中成长壮大。
最后,对新中医人的期望
希望你们脚踏实地,“挖掘、继承、创新、应用”中医药技术和知识,为公众、为患者、为家人及亲友,提供有益的医疗服务或健康咨询,不负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荣誉,及国家和母校对你们的期望。
希望你们经过努力,尽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得到职业、财务、精神等方面的自由。
请记住:“一日中医人,终生中医魂”,这将是母校留在你们每个人身上的印记。
谢谢大家!
(李永明 2023年6月26日 晨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校园)